一個專業的展廳設計往往需要對設計師的要求非常的高,但是作為設計公司在設計展廳的時更多的要注意以下原則,遵循原則設計出來的展廳才能獲得客戶滿意,展廳設計幾大原則,如下所示
1、和諧統一。
展廳是由很多因素,包括布局、照明、色彩、圖表、展品、展架、展具等組成,好的設計是將這些因素組合成一體,幫助展出者達到展出目的。
2、簡潔明了。
展廳越復雜就越容易使參觀者迷惑,就越不容易造成清晰、強烈的印象。一般人在瞬間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。觀眾行走匆忙,若不能在瞬間獲得明確的信息,觀眾就不會產生興趣。
3、突出焦點。
展示應有中心、有焦點。焦點選擇應服務于展出目的,一般會是特別的產品--新產品、最重要的產品或者最被看重的產品。通過位置、布置、燈光等手段突出重點展品。
4、明確主題。
主題是展出者希望傳達給參觀者的基本信息和印象,通常是展出者本身或產品,使用設計、布置手段和用品要服務于展出目標,要與展出內容一致。
5、醒目標志。
設計要獨特,與眾不同能吸引更多的參觀者,使參觀者更容易識別尋找,使未走進展廳的參觀者也會留下印象。但是不要脫離展出目標和商業形象。
6、參觀角度。
展覽設計要考慮人,主要是目標觀眾的目的、情緒、興趣、觀點、反應等因素。從目標觀眾的角度進行設計,容易引起目標觀眾的注意、共鳴,并給目標觀眾留下比較深的印象。
7、空間大小。
設計人員還需考慮展廳工作人員數量和參觀者數量。擁擠的展廳效率不高,還會使一些目標觀眾失去興趣和耐心。反過來空蕩的展廳也會有相同的效果。
8、人流安排。
展出者也許希望在展廳內有大量的能自由走動的觀眾,因此,設計人員在開始就要了解展出者希望何種人流。
9、展廳易建拆。
展廳結構應當簡單,在規定時間內能夠裝拆。建拆施工時間通常由展覽會組織者決定。設計人員在開始設計前應當了解施工時間。
10、不亂更改。
設計時,要考慮周到、全面,設計方案一旦討論通過就不要輕易更改,尤其不要在后期更改,更改可能拖延施工,增加費用。
11、預算設計。
預算和設計要求之間可能有很大差距。作為設計人員,必須現實地接受預算,在預算內盡力做好設計工作,要堅持弄清楚預算標準。
企業如果想要做一個吸引人的展廳,可以找專業的展廳設計公司,信可威專業從事展廳設計、展覽展示活動策劃、展臺設計搭建的展覽公司,憑借多年的市場經驗,為客戶提供前期策劃、設計創意、現場搭建和維護、倉儲、全國巡展等全流程的整體解決方案。
數字多媒體技術近幾年在企業展廳中很常見,但是由于預算的原因很多企業想做科技感的展廳,只能在設計上下功夫了,那么數字多媒體展廳設計是否專業,跟設計公司掛鉤,一般有實地施工經驗的公司,對于最后呈現效果有十足把握,那么數字多媒體展廳雖然貴,但是其主要注重這三大點。
企業選擇一塊區域做展廳是符合企業自身發展所需,畢竟企業的各方面都很成熟,便急切需要企業形象和產品的展示場所,雖然做展廳的費用比較多,但是選擇一線城市的設計和制作,便在一定程度上性價比最高。那么一線城市展廳設計公司的優勢有哪些?
上海信可威展覽設計公司專業從事展會展臺設計、展會策劃、展臺搭建的展覽服務,同時提供展示設計,承接大小型展會布展,作為展覽搭建公司致力為客戶提供前期策劃、設計創意、現場搭建和維護、全國巡展等,致力于全球各個國家各個城市的一站式會展設計搭建服務。
虛擬展廳這個詞聽起來不陌生,大概是疫情的到來,讓很多企業利用科技技術,讓企業的展示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,比如2020年的廣交會,就采取的線上的展出形式,而最早開始采用vr技術應該是各大博物館、歷史展館、陳列館這些,讓很多人想要了解文物的通過手機就可隨時隨地的瀏覽,深刻了解歷時,本文就虛擬展廳聊聊其概念和基本特征。
隨著品牌的深入,企業越來越重視自身品牌形象建設,而展廳的出現也給企業增加更多展示形象的方式,利用一定的空間或者場所來建設自己的文化展廳。本文就企業做文化展廳設計的意義做5點意義闡述,希望想要做企業展廳可以參考下。
對于企業來說,展廳就是一塊形象展示場所,展廳設計整體效果好不好直接營銷企業品牌形象,更重要的能不能加深客戶對企業的印象,其設計和施工就非常重要,那么企業展廳怎樣設計布局就能有個好的效果,加深品牌形象呢?
企業展廳作為企業展示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場所,越來越多地受領導的重視,尤其是上市企業,特別注重自身品牌形象,往往在辦公樓內規劃出一定的空間,請一些專業的展廳設計公司,進行整體的形象包裝和展示。
接待區是展示企業形象的重要場所,應通過品牌標志、色彩、字體等元素突出企業特色。例如,中國銀行展臺將金融方中有圓與古錢幣元素結合,豐富了展臺的觀賞性。
近年來,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,其中有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大眾的文化自信,與工業化的挖掘和發展密不可分。目前,非遺校園活動的內涵、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,我們可以在校園內建設非物質文化展廳,培養教師和學生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,從而提高他們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的興趣